l

读懂一本书,作者:樊登

帆书 |
115
| |

完整音频在线试听。免费领取VIP名额,完整试听该书。

各位好,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叫作《读懂一本书》。

很不好意思,书的作者是我。并不是我写的所有的书我都一定要讲,我也有很多合辑类的书籍是从来不讲的,我讲过《可复制的领导力》,讲过《低风险创业》,还有今天的这本《读懂一本书》,都是我有一些原创的观点和价值在里边的时候,我才会把它推荐给大家。

其实我以前一直都非常反对讲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书,包括很多人会问过我,为什么不讲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的书。那本书的成书年代很早,跟我们今天读的书的种类和风格已经差距很大了。而且研究读书的方法很难让你变得会读书。我经常跟别人讲,你如果真的想要解决读书的问题,就去读就好了,能读多难就读多难,哪怕你一开始读一些花边的,读一些轻松的,读一些武侠的,只要你坚持读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回归到经典当中。

但是每次见到书友,都一定会问:没有读书的方法?怎么样选择一些好书?为什么你推荐的书我们经常都见不到?你这些书是怎么选出来的?怎么能够把一本书读完?怎么能够抓住这本书的重点?所以我后来觉得,说不定这是一个真问题,是很多人真的要去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就写的这本书,叫作《读懂一本书》。从选书然后到读懂它,到怎么样拆解它,到怎么样把它表达出来,形成了一套流程和方法。

那么首先我们想要探讨的,就是关于读书的几个常见的误解,就是有很多人觉得说读书没用,这是我们在市场上听到的特别常见的一种说法。说读书并不能够直接带来什么好处,我还不如多去阅人无数,多去见人。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我说你每天见人,阅人无数,你见过达·芬奇吗?你见过孔子吗?你见过拿破仑吗?这些人你可能都没见过,你见到的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所以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阅人无数来逐渐地变得更厉害,那你只是被你周围的人困住了,你跟你周围这些差不多的人,困在同一个时代,拥有着同样的困惑,而你还觉得大家可能都差不多,自己还挺好。

实际上,如果我们想要跳脱出当下的困境,我们必须得能够通过书,才能够和古代的那些伟大的先人们产生连接。甚至当代的人,如果他在国外,你跟他没法建立起来任何联系,也得通过书籍来建立,所以塔勒布曾经说过,读书是唯一有效的培养一个人才的方式。他把哈佛大学所做的那种教育,叫作教小鸟飞的模式,就是你看起来,学校给一个人才设定了一套框架,说你将来如果想成为一个工程师,那么你要学这个学这个学这个,把这些东西拼凑在一起,你成为一个工程师。

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大量的人根本不是这样成才的,你去看爱因斯坦,看牛顿,他们都是进入大学,只是个引子,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剩下来的事全是通过看书来解决的。所以通过一本书,带出又一本的新书。每一个人身上所具备的需求和弱点,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希望通过在教室里边用批量化的生产,一个老师给你划定的内容你学会了,就能够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几乎不可能。因为老师跟你也不一样,老师也不知道你的弱点是什么,老师最多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差不多的人,你没法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所以所有这些杰出的人,无一不是在利用读书这个具有弹性、又没有边界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你只需要跟一个图书馆链接起来,这时候你可以和你们同班,哪怕你的同桌都产生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

所以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够个性化地成长,才能够实现Keep Learning,就是我们说的持续学习。因为到今天你会发现,一个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应付现代社会高速地变化。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再是一个知识精英,而是一个年轻人,一张白纸,走到了这个社会上。这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够持续学习,不能够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技能很快就会被淘汰。

那天我在视频上看到一个场景,就是终于有人发明了洗头的机器人。就连洗头这样的事,大家觉得这事肯定得人洗,结果有人发明了一个机器人,像章鱼的触角一样,把一个人脑袋在那儿洗,洗得很舒服,根本不需要人。所以如果你希望通过一个固定的技能,这一辈子就靠它养家糊口了,你不需要再读书学习了,我只能说,你的未来很危险。

那么读些什么样的书呢?有人说要多读一些有用的书,有人说不要只读一些有用的书,这就经常会产生很多碰撞,有人倡导读无用之书等等。在我看来,好书没有没用的,就是你非得说《红楼梦》没用,《红楼梦》让我们产生人生的感叹,让我们谈恋爱的时候跟别人有谈资,让我们能够在心灵的深处安慰自己,怎么能说它没用呢?或者你说柏拉图没用,西方哲学没用,东方的《老子》《庄子》没用,魏晋玄学没用。没有,它都有它的用处。这种说读无用之书的这种语调,会使得大量的普通人,可能远离了读书这件事,他会认为说,我还没吃饱饭,我干嘛要去读那些没用的东西?

实际上,读每一本好书一定都有用。所以我们应该小心的是,不要读坏书,应该尽量去读好书。那么读书一定有用,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事业、家庭、心灵,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我个人就是从读书教孩子开始,体会到了读书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然后用读书学到的东西创办企业,用读书学到的东西来带领团队,甚至现在用读书学到的东西来养生,全都是在用读书改变我自己的生活,所以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体会到读书的好处和乐趣。

那有人说,我读书读不懂,我喜欢读一些我喜欢的书,那些书我不喜欢,所以我不想读。在这个时候我就要劝大家说,如果你只读那些能够读懂的书,或者只读那些你有兴趣的书,你会很容易陷入到“存量技能”的陷阱当中。我们叫有一本书叫作《能力陷阱》,因为我经常会见到我们的书友告诉我说,樊老师,我就喜欢听你讲亲子教育的书,你能不能多讲几本。我说我们已经讲过二十多本亲子教育的书了。如果二十多本亲子教育的书,都没能改变你的问题,那肯定不是书的问题。一个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可能一本书读下去,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如果你整天靠读亲子类的书,来安慰自己的心灵,那只能证明,你在听这本书或者读这本书的时候,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安慰。但是放下这本书,你不去改变,那这本书对你没用。

反过来,可能你读一下《达·芬奇传》,你读一下《机械宇宙》,你了解一下宇宙苍生。你知道还有人关注宇宙是怎么来的,还有人关注牛顿的三定律这些东西。这时候你的视野可能会比以往更宽阔,这时候你和孩子的关系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所以不要陷入在只读自己能读懂的书这个陷阱当中,要努力地迈出去这一步,去读一些自己以前不喜欢的书籍。

包括樊登读书APP,现在的选书早已经超过了我们过去所设定的事业、家庭、心灵这三个模块。因为我觉得如果仅在这三个相对实用性较强的模块里边不断地重复的话,大家的趣味和品位都会被限制。所以我们在不断地向历史、哲学、美学、宇宙,去做探索,我希望我们的书友跟我一起,能够探索到知识不断拓展的那种感觉和快感。这个过程当中,就是要学会去读懂那些过去读不懂的书。

也有人说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读书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台灯底下,或者在阳光底下,要一杯咖啡,然后慢慢喝。这种态度其实是针对,文学类的书籍,我觉得的确可以这样。一千个观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所以当你说,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在文学的这个范畴,但是假如你说相对论,我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我有我自己的角度和看法,那就不行。或者你说,我怎么带孩子这件事,我觉得我的办法,就是我独门的暗器,我就喜欢用这个,那你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大量的伤害。所以有些东西不是你私人的事,这是一个公共的知识,这是需要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你得学会,它有对有错。这时候你会发现,不再用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来给自己找不去阅读不去学习的机会。

还有的人会讲,我觉得读书这件事,还是应该自己读,听别人讲不靠谱。听别人讲,叫吃别人嚼过的馍都不香,这是我们小时候老师们常说的话。但是这句话,你如果认真思考它,你会发现,我们在小时候上数学课,你为什么不自己读呢,你自己有数学教材,你自己读就好了,你干嘛听老师讲呢?很简单,因为你读不懂,数学课你靠自己看课本,你看不懂,所以你听老师讲觉得天经地义。那事实上,我们讲了很多的书,我认为在很多程度上受到大家的欢迎,就是因为我们弥补了很多人阅读的缺陷。当你听懂了以后,了解了这本书的主题,再去看,脉络也清晰了,反倒很容易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是我们,关于阅读的一些误解。

我们先解释一下,那怎么选择。我们在一开始选书的时候,有一个TIPS原则。TIPS是四个字母,分别代表我们挑书的四个维度。T,Tools,就是这本书里边有工具,可以学到有一些能够去实践的东西,你像《非暴力沟通》给你一套工具,《关键对话》给你一套工具,《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给你一套工具,甚至《清单革命》也会给你一套工具。有这个工具就能够立刻应用,能够改变你的生活,你看我读了《睡眠革命》以后,马上就发现每天晚上睡五个睡眠周期,或者四个睡眠周期,这是工具性。

第二个,I叫作Ideas。就是你这本书有没有新的理念,新的概念,新的想法,或者有新的发展。上一次有一个作者不远千里从国外跑到中国来找我,他写了一本书,他希望我能讲他的书。然后我说对不起,这本书我不能讲,他说为什么,我说你这个书是个案,是你总结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写出来的这一本书。很好,是一个个案,但它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它并不能够形成工具,也没有新的理念。如果仅仅靠一个个案的成功,我们就把它讲出来,那只是一个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所带来的论证方法叫作归纳法,归纳法的问题在哪儿呢?就是这个案例当中用这个方法成功了,在下一个案例当中用这个方法,未必会成功。在这个家庭当中用这个方法成功了,下一个家庭未必会成功。所以你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天鹅,你见过的都是白色的,你也没法说下一个天鹅不可能是黑色的。直到最后,人们真的发现了黑天鹅。所以用归纳法,举例的方式列举的这些书籍,在我们看来是不够严谨的,我们希望他能够真的通过严密的推理,通过科学的实验,能够产生演绎法所带来的新的理念、概念。

还有想法,然后第三个字母叫P,这个P是practicability,就是实用性,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改变,那如果你具备了T具备了I,我相信就会有实用性。

S是科学性,所以有严谨的科学文献的支撑,然后有相应的实验,具备一定的可证伪性。那要了解什么叫“可证伪性”,大家可以参考我们讲过的那本书,叫作《思辨与立场》,还有《世界观》,你就能够理解科学性的代表。

所以如果一本书,能够经得起TIPS的验证,工具性,理念,实用性,科学性,基本上是我们所选择的范畴。那对于大家来讲,我觉得可以再增加一条,就是有些书不一定是工具,不一定每本书读了,都是要去用的东西,趣味性也很重要,你比如说你读像《百年孤独》这样的名著,你读雨果的作品,它可能根本不具备前面的几个性,但是文学作品你是可以欣赏的,所以加上趣味性就很好。

我这几年把它再简化总结,就是因为我们跳出了工具性的这个范畴以后,我认为最基本的是两条,一个是科学性 ,一个是建设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些科学性和建设性的理念,我相信你离好书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否则的话,经常会随便翻一本书就激动得要命,就说,哇,这本书说得太好了,其实可能就是因为这本书里边说到了几个你平常所认同的观点。当我们在书里边看到了一些我们平常所认同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很兴奋,这种兴奋是危险的,这种兴奋会让你陷入到“自我论证”这个过程当中来,然后你会不断地坚持朝这个方向走。而反过来,如果你看一本书,觉得这个书的观点怎么跟我以往认为的都完全不一样,这时候我觉得,反倒应该认真对待这本书,它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不同的启发,这是我们选书的原则。

那么买书有什么秘诀呢?怎么能够买到好书?我会比较在意出版机构,当然这个就是归纳法了,因为也可能一个很糟糕的出版机构出了一本好书,这当然会有。但是大概率上讲,好的选题会被大的出版机构拿走,所以那些很靠谱的、很稳定的出版商所提供的出版物,这个基本上是好的。第二个就是我要看这个作者的背景,我更喜欢选择一个教授,经过了十几年或者几年的研究所做出来的一本书,而不是选择一个畅销书作家写的一本,什么“全球畅销两千万册”这样的书。为什么呢?就是畅销书作家所写的那种薄薄的小册子,看起来能够卖得很多,它的特点一定是来自于简单化,就是你要想把一本书卖到一千万册,你如果不是一个简单化的归纳的书,就没有一千万人能看得懂,所以它很难卖得很多。但是如果是一本科学性的书,它很严谨,它有论证,它有数据,它有实验的过程,往往会有点艰深和枯燥,这时候阅读的难度就会变大,所以你看一下作者的背景,他是一个畅销书作家,还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教授,这时候我觉得会给你带来不同的选择。

然后推荐人也很重要,当然现在有很多人推荐泛滥,包括我自己也推荐了很多的书,其实应该更严谨一点。有一些人的推荐还是很棒的,你比如说凯文·凯利推荐的一些书,我都觉得不错。比尔·盖茨推荐的一些书,我觉得是很不错的。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书里边的那个参考书目,就是张五常教授讲的,叫“学术史上的《老人与海》”。一个人的学术著作是不是具备一定的高度,核心就是看你被多少人引用过,引用得越多,就证明这本书越重要。所以如果你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发现他的文章里边,或者是参考书目里边经常会引到某一本书,那么这本书往往是值得去看的书。你看我们发现《思考,快与慢》,就是因为你看近期大量心理学的书,都会谈到有一个心理学家叫丹尼尔·卡尼曼。他写了一本书叫《思考,快与慢》,在里边曾经提到过什么什么,全都在引用这本书里的内容,那这本书一定值得看,后来我把《思考,快与慢》讲给大家听,就是很棒的一本的心理学的书籍。还包括《人类简史》,《人类简史》也是在大量的引文当中,大量的书籍当中都会出现的这种书,它就值得我们去把它找来好好看一下。

还有一个,当然就是内容本身,你可以先翻看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看看这本书的文笔,所写的这个选题的范围,是不是你所感兴趣的东西,最后一个是一个经验性的东西,就是你看一下这个书籍的装帧、翻译的质量。因为你知道,做书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翻译这一环节不行,那这本书肯定是不行,如果装帧特别差劲,那就说明这个出版社最起码不太重视这本书,当然也不排除真的装帧得很简陋的,但是是好书。但这种情况更多地出现在90年代以前,就那时候出版业没有今天那么好的条件,有很多书外观不好看,但是内容很好,这也是有的,所以这是我们买书的一些小秘诀。今后大家慢慢地就能够发现,一本好书会给你带来下一本好书,多读好书,好书就会围绕着你,它会不断地推荐。

然后有人说,我读一本书就理解不了。如果你读一本书,发现自己读不进去的时候呢,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现在没有到理解它的那个时候,那很自然,放下它就好了,缘分没到不要紧,不要强逼自己。我读不懂,所以我觉得我很生气,你有生气的工夫,你不如重新找本书来读,别跟自己较劲。人要想在读书当中获益,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地奖励自己,不断地总结自己又学到的东西。这种正向的反馈,能够带动我们更有兴趣去读下一本书。但是如果你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不断地自责,不断地批评自己,不断地沉痛地说,我怎么这么笨,我怎么又没读下去……没读下去很正常,我当年买《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看样学样。看我们班一个学霸买了这本书,我一看我说,这么高级的书,我也买一本,然后买回来以后,我就发现读不懂,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我后来没办法,我就把那本书扔在一边,没有去管它。后来到了我35岁以后,有一天我说,《瓦尔登湖》这书这么有名,我到现在还没有看过,我就把那本书拿出来看,这次就看懂了。

很奇怪,就你发现你根本不费劲,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了。但是在你二十多岁的时候,你就觉得这本书简直在胡说,每天就是一个人拖着个木棍,在湖边走来走去,这写啥呢,根本不知道在干嘛。但是等你到了一个三十多岁的人的心境的时候,你开始奔四的时候,你突然意识到,你要思考什么是生活的真谛,什么是活在当下。一个人脱离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去到一个湖边隐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种美好的静谧的感觉才会出来。所以有时候时机不到,你不用过多地苛责自己。

那这是一个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可能你积攒的这个“理解力的池子”不够大。所以我经常用这个词,叫理解力的池子。我们自己如果没有一个池子,不能够消化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发现什么东西给到你都读不懂。有人问我说,你读书为什么那么快,就是每周都要讲一本书,而且你还经常讲很多提前预备下来的书。我们现在讲的书已经够攒到几个月以后。其实原因,没有任何阅读的小技巧。说一目十行,拿笔画的呀,什么跳几个字看一个字,那肯定不行,那都不灵。我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但是为什么会越来越快,我也感觉到越来越快。原因就是你过去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你脑子当中的神经元链接太少,你没有那个理解力的池子,它的每一个词你都要想半天。你就比如说,我最近在读巴黎的历史。在读巴黎的历史的过程当中,我就能够看到《拿破仑传》,然后就能够看到《论大战略》里边所讲的那些战争的那个场景,然后就能够看到《丝绸之路》里边所讲的整个世界变化的那个过程。所以你在理解巴黎的发展历史的过程当中,你有这么多的知识做支撑,你就很容易理解,你就能够知道这里边谁跟谁是什么关系,你不用想不明白。但假如你这些东西完全都没有,你没读过《拿破仑传》,你也没读过《丝绸之路》,也没读过《论大战略》这样的书,这时候你看这个书里边,可能一个名词你就要想半天,甚至你要停下来去百度一下,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当然就变慢了。所以我们读的越多,我们大脑里边本身的神经元链接越多,我们读书和理解书的速度就会越快。

那构成我的理解力池子的东西,包括哪些呢?都不算专精,因为我不是某方面的专家,我会觉得这些知识都是有效的。比如说首先是经济学的知识,我上学的时候读过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读过曼昆的《经济学》,这都是大部头的关于经济学的著作。你把这些书读完了以后,你再读这个《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你就能够理解,经济学原来是这样的思维方式,经济学是怎么样看待成本,看待价格的。所以当你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你再看到一些人所提的建议,或者某一本书里边所说的观点,你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它进行批判性的思维,来理解觉得这样说到底对不对,可不可以,有商榷的地方等等。

然后第二块就是心理学的知识。我们推荐大家可以读一本书,叫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就是我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的知识,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关于家庭教育,关于亲子,关于这夫妻关系,这些人际互动的这些原理。

还有一类是国学的常识,我把它叫作常识。就是它不算是什么本事。你能够读一点国学的书,这个在中国古代,那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是滚瓜烂熟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是因为太缺乏了。那这里边,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四本就够,你把这四本书反来覆去地读明白,你以后再见到别人出国学的引用、典故,你基本上就能够应付。《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就这四本书是优中之优,就是最经典的就这四本。然后这四本书里边的句法用词,你如果掌握了,那么你读起古文来也会顺畅很多。

如果你去读《中国思想史》这样的书,你会发现中国的思想,有个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秦汉那个时候,就是春秋战国的时候,发展到高峰以后,其后的这么多朝代,就是在不断地研究这些经典,一直到清末都在研究这些经典,所以那你干脆追本溯源,回到这几本经典,把它搞明白就行了。那假如你学有余力,你说这四本书我已经搞明白了,我已经读懂了,那你可以再读一下《墨子》,再读一下《韩非子》,读一下《孙子兵法》等等都可以,但是最本质最根本的是这四本书。

我读《论语》,下功夫,是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是整整一年的时间,找到了各种《论语》的版本,所有只要是有名的《论语》的版本。第一本,最入门的是南怀瑾先生写的因为它通俗好读,全是故事。读完了以后,又读了钱穆先生写的,然后读李泽厚先生写的,然后读张居正写的,就是包括后来到朱熹,这些书都找来看,然后你就会对《论语》产生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理解。然后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读《老子》。在《孟子》和《庄子》上面没有下这样大的功夫,就是因为后来越来越忙了以后,就没有把这两本书再这样深入地啃下去。其实这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因为孟子教你浩然之气,做大丈夫、为学的方法;然后庄子教你心胸豁达,其实庄子是悲天悯人的一种态度,怎么样能够养生。这是国学的一些常识。

还有一块就是管理学的一些知识。像我们现在经常会面临事业上的问题,领导力,怎么带团队 ,怎么创新,怎么增长,这些是关于管理学的一些内容。如果你读了《领导力》、《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可复制的沟通力》、《关键对话》、《掌控谈话》、《非暴力沟通》这样的书,我相信会对你理解这一类型的书籍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说来说去,你说人有多复杂,人跟人之间无非就是说话,情绪,反应,行动这些东西,那你把它研究透了,就这些书。

接下来就是逻辑学的知识。逻辑学知识,你得知道什么叫演绎,什么叫推理,什么叫归纳。如果我们不能够分辨归纳和演绎的区别,我们就没法去读一本书。说这本书讲得有没有道理,这本书是不是符合逻辑,这里边核心就是把我们讲过的《思辨与立场》那本书,真的啃下来。我说的不仅仅是听我讲一遍,因为我讲的时候,讲不到那么多的细节。你如果把《思辨与立场》那本书从头到尾读一遍,认真地做一下笔记,你就能够知道,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然后还有一些西方哲学的这种知识和底子,否则别人提到柏拉图,提到卢梭,提到黑格尔,你就傻眼,一看到这些名词就害怕,什么维特根斯坦,这么长的名字吓死人。

实际上这里边,像我们讲过《生活的哲学》。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找一些西方哲学史这样的书,像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就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可以读得进去的书读一下。这些是我认为的一个人理解力的一些池子。

当然这里边,你说我还想学法学可不可以?当然可以,社会学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 ,统计学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就是如果你发现,你对于统计学的领域一无所知,请问你怎么解读别人发的报表?你怎么解读一个统计数字?你怎么去判断经济的走向和发展?所以你就找一本关于统计学的书来读一读。比如说《统计学与生活》,这就是很大部头的一本书,厚厚的一本书。然后如果你对于法律你觉得自己很欠缺,完全不懂,那你去读一下《论法的精神》这样的书籍。

所以只要你愿意学习,任何一个领域当中,你都一定能够找到最经典最有效的书籍。把它找过来读一下,给自己建立这个池子,这个池子建立得多,并不是说我今天读了这本书,明天我就找到这本书用它来理解,哪有那么快,慢慢地累积,慢慢地让它发生化学反应。然后这时候,在你看到一本新书的时候,你会觉得不陌生了,因为似乎在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类比,在另外一个地方有着同样的案例等等,这是我们说叫理解力的池子。

然后怎么样把一本书真的吃透,吃透的方法,我认为是靠反刍,就是知识的反刍。如果你真的想把一本书搞明白,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你们中学的物理老师。你发现你们中学的物理那么难,但是物理老师永远考一百分,原因是他讲了无数遍!不管哪届学生有没有考上大学,反正这老师考物理肯定没问题,因为他老讲老讲老讲,这个就是不断反刍的过程。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挑战自己的大脑,让自己能够掌握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讲给别人听,这就是我们樊登读书做大量线下活动的原因。我们做那么多的线下活动,我们办了那么多的书店,目标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站在讲台上来讲书。讲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给台下的人,而是为了锻炼。台上站着讲的这个人,只有你讲了,你才记得住。

热门标签
相关内容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