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天才地理学,作者:埃里克·韦纳

得到 |
122
| |
关于作者
埃里克·韦纳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驻外记者,也是一位专栏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发表在美国主流媒体,如《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杂志》,曾写过一本畅销书《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关于本书
这本《天才地理学》主要讲的是天才和环境的关系。作者踏访了全球孵化天才之地,聚焦在雅典、杭州、佛罗伦萨、爱丁堡、加尔各答、维也纳、硅谷七个地方,挖掘它们成为文化、政治、技术中心的原因,以及孕育、培养天才的秘笈。
一、天才聚集之地
历史上天才聚集的地方有很多,典型的七个地方是:古希腊的雅典、古中国的杭州、古罗马的佛罗伦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印度的加尔各答、奥地利的维也纳、现代美国的硅谷。
在人类历史上,这七个国家出现了大量的天才人物。天才的出现有几个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第一,天才是扎堆儿出现的,不是分散地、一个两个地出现,在这七个国家里,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扎堆儿出现大人物;第二,天才几乎都在城市里涌现。非洲有一句谚语:村落抚养孩子,城市培养天才。意思是说,很多天才出生在乡村,但一定是在城市里长大成才的,因为城市的环境更利于激发创造力。
二、天才的定义
天才究竟应该怎么定义呢?
天才,这个词,英文是genius,是个拉丁词,在古罗马时期,天才指的是无处不在的守护神,因为古罗马和古希腊都相信万物有灵,每一个地方,包括城市、小镇、村庄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现代社会对天才的定义是在18世纪给出的,天才就是“在创造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超凡智力”,我们今天所说的天才通常指的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创造性地改变世界,通过他们超出普通人的智力和智慧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拿天才来形容那些聪明、智商高的人,比如数学天才,运动天才,但是这样的定义有点狭隘了,因为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一生也没什么成就,在作者看来不能称为天才,而很多智商平平的人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人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天才”。
三、天才的显著特质
作者在这本书里给出了天才产生的条件和天才最终形成的特质,总结起来天才主要有六个显著的特质:
1.天才都是本土的,他们都是在平凡的时刻中酝酿、成长的。
伟大的成就是无数个平凡的瞬间汇集在一起形成的。
2.盛产天才的地方从来不是舒适的天堂。一定是有缺憾的,但同时也是蕴藏着机会的。
人们有时候会有错觉,就是天才涌现的地方大多数是美好的,就像天堂一样,实际上并非如此,美好的天堂不适合天才。天才是在需要大胆创新来改善的地方才会孕育出来。环境的阻碍迫使人们创新做出改变,天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练就的。历史上的天才之地都是有缺憾的,比如说,雅典在历史上几乎都处在备战、战斗、战后恢复这三个阶段中,在军事实力上,雅典不及斯巴达,佛罗伦萨不及米兰,在资金财富方面佛罗伦萨不及威尼斯。这些都是它们努力实现卓越的动力。爱丁堡也是这样,它极力想要证明自己并不逊色于伦敦巴黎,印度的加尔各答想要证明自己不弱于殖民它的西方。这些要“超越他人”的动力是天才之地普遍具有的特点。
3.贫困、失去亲人的创伤可以成为创作型天才的创作源泉。
历史上在任何时代,你都会发现,众多天才在幼年时期就失去父亲或者母亲。心理学家艾森施塔特曾经对700多位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发现有35%的人在15岁之前就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在20岁前失去父母亲的占到40%。这其中就包括但丁、巴赫、达尔文、米开朗琪罗、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克·吐温,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他们从丧失父母的痛苦中恢复过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将痛苦转化为创作。丘吉尔也是早年丧父,他说,“孤独的树木也能长成参天树木,失去父爱的小男孩假如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就能拥有独立坚韧的思想,长大后能让早年失去的东西得到弥补。”
适当的贫困对天才的成长也有益。纵观历史,绝大多数天才都处在中层或中上层阶级。他们的钱足以用来追求梦想,但是不足以让他们自鸣得意。挫折会让一个人更具创造力。人们并不是在条件完美的情况下最具创造力,相反,欠佳的条件往往能激发更强的力量。米开朗琪罗的旷世杰作《大卫》,就是用其他艺术家丢弃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他们认为那块大理石有缺陷,那块大理石的确有缺陷。但是对于米开朗琪罗来说,缺陷是个挑战,而不是软肋。而且,大多数天才在成长的路上都没有对食物或生活用品表现出太大的欲望,适当的贫困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益,它能够迫使我们舒展大脑。物理学家卢瑟福曾经说过:“我们没钱,所以必须动脑思考!”这就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4.天才需要有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敬畏之心。
这种能力是天才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它来自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特别是对于创造型的天才来说,他们都有一颗敬畏的心,他们敬畏自然,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灵感都不是来自实验室,而是源自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各个领域的天才都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这种能力称为“欣赏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聪慧敏锐的人和愚钝的人的差异所在。
5.天才是长期练习、大量产出的结果。
天才的不同在于,失败以后,还会再尝试多少次。大量产出的意思就是要不断出作品。爱迪生有1093项专利,大多数是毫无价值的发明,他最有名的发明是电灯,发明电灯的时候他做了1500多次试验都没找到适合做电灯灯丝的材料。他最终能找到钨丝这种材料,是经过了长期反复的试验。毕加索一生有不少传世经典,但你知道他一生完成了多少作品吗?2万多幅。实际上,在这2万多幅画中,大多数作品都和“大作”差得很远。再来看苏东坡,他一生写了2400多首诗词,还有大量的画作;巴赫平均每天作曲20多页;弗洛伊德一生出版了330部著作,梵高只活了37岁,但是有1900多幅作品。这些天才人物和大师,一生都创作了大量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听到的他们的经典,其实只占他们总体创作数量很少的一部分。
过去我们普遍认为,数量与质量不可兼得,想把工作做好,必须得把一件事做精。其实这一点,对创新并不适用。实际上,最多产的人,才最富有创新精神,并且最具原创力的作品,也诞生于他们最高产的人生阶段。有研究显示,作曲家在任意5年时间内创作的曲目越多,产生惊世杰作的概率就越大。
6.适度乐观是天才的重要品质之一。
如果说美国人有什么财富,那就是乐观主义。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美国硅谷这个现代天才汇集的地方。硅谷并不是一座城市,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郊区的一块延伸区。加州有个优势,历史没有那么厚重,所以这个州生来就是现代化的,因为没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传统,后来者就很容易自己创造。硅谷从一开始就奉行自己动手,自己创造。硅谷的名字是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硅谷的天才们不断有新点子冒出来,他们发明新东西,创造新产品,创业公司层出不穷,每天都有公司死掉,也不断有新公司出现,就是这样缔造了硅谷神话。和历史上的天才们相比,硅谷的年轻天才,更坦然接受失败,破产了,失业了,但是马上就能找到新饭碗,用他们的话说,甚至比上一个还好。这就是他们的乐观主义。
硅谷和硅谷的天才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它是最好的,而在于它是最先,最快,这就叫“先发制人”。他们宁愿今天出品一个不完美的作品,也不会等到明天出一个完美的。乔布斯曾经说:灯泡发明的时候,可没有人抱怨它光线太暗。所以,抢先才是最重要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名言是“行动迅速、打破常规”。所以对硅谷的天才们来说,他们乐于承担风险,当然他们的生存法则不一样,他们不可能像米开朗琪罗那样把自己关在教堂里画壁画,画上几十年,他们处在一张很大的关系网里,你需要随时接收这张关系网里的信息,然后快速作出反应。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天才的其他特质,比如说:
1. 天才涌现的地方通常都欢迎新的信息和新的想法。
2. 我们常常以为天才是超脱于他所处的尘世之外的,实际上,天才比我们普通人更会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相处,他们能注意到我们注意不到的东西。天才也并不会逃离物质世界,超凡脱俗。因为追求财富和追求知识和美本质上并不冲突。
3. 导师在天才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在创造力形成的过程当中,即使是最优秀的天才也需要榜样。而且很多天才也会把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功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
金句:
1. 村落抚养孩子,城市培养天才。
2. 创造源于自身兴趣、追求享受和成就感,以及工作本身的挑战,而非任何外部力量。
3. 杰出的作品让我们甚至愿意忽视作者的性格瑕疵,甚至认为这是天才不可缺少的。
4. 天才是痛苦之子。
5. 具有创意的作品出自材料选择有限的创作者之手。没有界限容易迷失,因此创意之人珍惜“限制”,若没有也想办法创造出界限。
撰稿:张鱼歌
脑图:摩西
讲述:于浩
热门标签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