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我战胜了抑郁症

帆书 |
146
| |

完整音频在线试听。免费领取VIP名额,完整试听该书。

《我战胜了抑郁症》

荐 语

抑郁症如今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疾患,令全球3.5亿人饱受痛苦。

在我国国内,抑郁症患者数量超过2,600万人,重度抑郁患者的自伤行为终身发生率高达86.8%,而其中只有10%的接受过专科治疗。

这种情况与我们多数人对抑郁症仍抱存大量的误解有关,常见的如以下几种:

1. 抑郁症全都是心理疾病——事实上某些类型的抑郁症含生物性致病因素。

2. 只有受过重大刺激才该得抑郁症——事实上抑郁症的成因非常复杂,任何人都有可能患该病。

3. 抑郁症的病发与康复均属于患者主观问题,只要“想得开”就能痊愈——事实上某些抑郁症须配合药物治疗。

这些误解往往是抑郁症患者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与及时就诊的最大原因。

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可能就有一个患者或潜在患者,这个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抑郁症足以威胁生命,破坏有序宁静的生活日常,战胜抑郁症的第一步——正是认识抑郁症、厘清对抑郁症的误解。

作 者 简 介

[澳]格雷姆·考恩(Graeme Cowan)

并非心理学专家,而是一位资深的抑郁症患者,曾经4次自杀未遂,他的治愈是一场异常艰难的重生之旅,成功后,他写出了这本《我战胜了抑郁症》,书中收录了美国前众议员肯尼迪、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9位国际知名的公众人物走出抑郁症的真实故事。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我战胜了抑郁症》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了解抑郁症、双相障碍及其疗法

1. 抑郁症的定义及其鉴别

2. 抑郁症的类型

3. 抑郁症的病因

4. 抑郁症及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法

二、战胜抑郁症的人们

1. 帕特里克·肯尼迪(Patrick Kennedy,美国前众议员)

2. 特丽莎·戈达德(Trisha Goddard,电视脱口秀主持人)

3. 阿拉斯泰尔·坎贝尔(Alastair Campbell,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首席顾问)

4. 洛拉·因曼(Lora Inman,从抑郁症患者到精神健康运动倡导者)

5. 鲍勃·布尔斯汀(Bob Boorstin,谷歌公共政策主管)

6. 克利夫·里奇(Clifford Ricci,曾排名美国第一的网球选手)

7. 詹妮弗·莫耶(Jennifer Hentz Moyer,走出产后精神病及抑郁症的楷模)

8. 格雷格·蒙哥马利(Greg Montgomery,美国前国家橄榄球联盟球员)

9. 格雷姆·考恩([澳] Graeme Cowan,本书的作者)

正 文

我们总是希望伸手将他人或自己从悬崖边上拉回来,就像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写的那样——Back from the Brink(自悬崖边归来)。

一、 何为抑郁症

1. 抑郁症的定义

抑郁是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我们有时会毫无理由地情绪低落,但并不是所有的抑郁情绪都是抑郁症,只有在这种心境状态非常严重、持续两周或更久、影响到了我们在家庭及工作中的正常功能时,才被认为是抑郁症。

临床医生关于自我鉴别抑郁症,提出以下迹象供参考:

① 自我评价或自我价值感下降

② 睡眠模式改变,例如失眠或睡眠断断续续

③ 食欲或体重改变

④ 情绪控制能力降低,易激怒或产生罪恶感,或容易陷入悲观、愤怒、焦虑之中

⑤ 一天之内情绪变化多端

⑥ 体验愉悦感的能力下降

⑦ 对痛苦的承受力降低

⑧ 性冲动减少或消失

⑨ 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减退

⑩ 生活动力减少——感觉一切毫无意义,或者没有值得去做的事情

⑪ 活力水平下降 我战胜了抑郁症

2. 抑郁症的类型

(1) 三分法(四分法)

参考澳大利亚戈登·帕克教授的理论体系,抑郁症分为三种亚型:忧郁型抑郁、非忧郁型抑郁及精神病性抑郁。作者又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一种:非典型性抑郁。

① 忧郁型抑郁

忧郁型抑郁的基本特征是精神运动紊乱,患者思维活动减慢,通常有缓慢或不安的身体活动。此类型抑郁症自愈率很低,采用抗抑郁药物等物理性治疗手段效果较好。

② 非忧郁型抑郁

该类病因常为社会心理因素,通常与个人生活中的压力性事件有关,有时亦与个体人格有关。它是最为常见的抑郁症,但较难精确诊断。

此型抑郁症的自愈率较其他几种更高,当病因相关事件逐步解决,抑郁症状就会倾向于减轻,它对精神疗法、抗抑郁药物及心理咨询等疗法均有反应。

③ 精神病性抑郁

此类抑郁症最为少见,其抑郁心境较其他类型更为严重,比忧郁型抑郁的精神运动更为紊乱,同时表现出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妄想,在罕见情况下还会出现幻觉)以及强烈的自罪感。

此型病患的自愈率很低,对物理性疗法反应最好(如抗抑郁药物和精神抑制药物),而精神疗法效果不佳。

④ 非典型性抑郁

指通常表现出与非忧郁型抑郁的一般特点截然不同症状的一型,例如食欲不但没有消退反而不断增加、嗜睡而不是失眠。不过与非忧郁型抑郁一样,患者通常会因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而振作起来。

(2) 二分法

将抑郁症与躁郁症拆分开来,通过发作时的症状分为单相抑郁及双相障碍。

① 单相抑郁

发作时只会经历抑郁发作。

② 双相障碍

发作时出现躁狂或轻躁狂,研究人员发现双相障碍大多为忧郁型抑郁及精神病性抑郁。而双相障碍最严重的形式就是躁郁症,在专业术语中则称为双相Ⅰ型障碍,他们会体会到真正的躁狂;而双相Ⅱ型障碍则是一种轻躁狂状态,一般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功能。 我战胜了抑郁症

3. 抑郁症的病因

(1) 遗传

遗传基因对于忧郁型抑郁、精神病性抑郁及双相障碍易感人群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2) 生物性因素

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功能受到了破坏时会引发抑郁症,即原发性抑郁。

(3) 大脑老化

大脑老化时影响心境状态的神经递质水平可能也会受到影响,部分老年人在老年痴呆症状出现的初期会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有时不为人察觉的高血压和轻微的中风也可能会导致抑郁症。

(4) 性别

忧郁型抑郁症的患者中,男女数量相当;而非忧郁型抑郁症的患者中,女性数量更多,这与女性更习惯于将压力内化,致以增高了患抑郁症的风险有关。

(5) 压力

压力是抑郁症的成因之一,大多数患非忧郁型抑郁症的患者,都会经历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它通常对一个人的自尊、自信造成打击或损害。

而对大多数成年人而言,自尊、自信与亲密关系及工作息息相关。婚姻破裂或一段亲密关系的结束是引发抑郁症的普遍原因。

(6) 人格

根据黒犬机构的研究,存在以下显著人格特点的人群,是易患非忧郁型抑郁的高危人群:

① 高度焦虑(可表现为内在忧心忡忡或外在的易激怒)

② 羞怯(表现为社交回避、内向保守,或两者兼而有之)

③ 自我批判或低水平的自我价值感

④ 对人际关系高度敏感 我战胜了抑郁症

4. 抑郁症及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法

治疗抑郁症及双相障碍的方法可以大致分为物理治疗手段与心理疗法,通常来讲,具有生物性本质的忧郁型抑郁及精神病性抑郁更需要物理治疗,而心理疗法往往是治疗非忧郁型抑郁的首选。

这两方面的治疗方法在书中有较为详细的简介,同时在本文的第三大部分,作者通过4,064名抑郁症患者对这些疗法的评估进行了统计与罗列,故此处不再赘述。 我战胜了抑郁症

二、 战胜抑郁症的人们

帕特里克·肯尼迪

(Patrick Kennedy,美国前众议员)

抑郁症类型:

双相Ⅱ型障碍及成瘾

病情概述:

帕特里克出生于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父亲由于发生在两位著名兄长身上的谋杀案(即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前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被刺事件)而一直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的母亲则深受严重抑郁症的折磨,还一直被她家族中世代延续的酗酒恶习所困扰。

帕特里克体内也被母亲家族的成瘾性遗传影响,且他们所处的时代人们总倾向于不谈论自己的病情。

加上家庭中的政治背景原因,他在很小时就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可能给家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不向别人吐露心事。

康复之路:

当他19岁时,他认识了一位正直而总是有滋有味地“活在当下”的老绅士:弗兰克·狄保罗,而后者将他当做亲孙子一般对待。

弗兰克的努力、正直与热情洋溢的品质以及对他的关心、倾听深深地触动了帕特里克。这些都成为帕特里克战胜抑郁症的重要支持。

他在与暴露疾病的羞耻感对抗后,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每天参加“十二步骤”互助小组;后来认识了妻子艾米,并生了两个孩子,家庭的亲密关系给帕特里克带来的踏实感指引着他实实在在地活在当下。

而后他又结合适度的运动与饮食控制并规律的睡眠,使自己的精神健康一直维持在良好的状态,并在内科医生的帮助下,一点点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

不过,他强调,也没有必要决定永远不再服药,在必要的情况下,药物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我战胜了抑郁症

特丽莎·戈达德

Trisha Goddard,电视脱口秀主持人

抑郁症类型:

精神病性抑郁并出现躁狂症状(双相Ⅰ型障碍)

病情概述:

特丽莎在严重时会忍不住做出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这导致了她在第一次婚姻最后的自杀行为。

而她的妹妹琳达也因精神分裂症而自杀身亡,这说明在她的家族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物性致病基因。

特丽莎曾因肤色受到同学与老师的歧视,而她的父亲时不时施加暴力,并在她的母亲过世后透露他并不是特丽莎的亲身父亲,这一切导致特丽萨莎直接奔溃。

康复之路:

尽管特丽莎的父亲有一定的暴力倾向,但她父母的认真工作、为孩子努力付出的态度使得她培养了较好的职业操守。

而她的聪明才智也使得她在学校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虽然特丽莎的第二任丈夫的出轨直接诱导了她病发,但始终没有影响她的职业道路。

在她的妹妹自杀之后,特丽莎决定为精神健康运动积极行动起来,并在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全国精神健康社区咨询集团的主席,而且因工作之故,结缘第三任丈夫彼得。

他给她带来一段浪漫而稳定的踏实感情,他们一起研究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起为推动精神健康运动而努力,这种来自家庭的支撑使得特丽莎在往后的日子里也顺利经受住了精神健康的考验。 我战胜了抑郁症

阿拉斯泰尔·坎贝尔

Alastair Campbell,布莱尔的首席顾问

抑郁症类型:

精神病性抑郁并出现躁狂症状(双相Ⅰ型障碍)

病情概述:

坎贝尔的成长过程总体上算一帆风顺,然而就在他就读剑桥大学期间,开始在一家酒馆打工,并踏上了长达数年的酗酒之路。

而当他毕业后进入新闻行业,没完没了的工作,喝酒文化盛行,睡眠也很糟糕,每天工作到很晚,然后径直去上班。

直到他被派驻苏格兰跟踪报道反对党工党领袖尼尔·金诺克期间,他经历了一次彻底的精神崩溃,思维不受控制、出现严重的幻听,他不得不被暂停工作并送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坎贝尔下决心戒了酒,并投入自己一直热衷的政治。并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托尼·布莱尔的助手,在此期间,他的病症也时有发作,他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一次他正在汉密尔顿市政大楼的前厅,突然开始把口袋里的东西全掏出来扔在地上,然后又去清空自己的背包,他到了警察局就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到处乱跑乱敲,在墙壁上四处摸索,并乱涂乱画……

康复之路:

这次奔溃让坎贝尔不得不离开了在政府的工作,并在朋友的推荐下去看了医生。

就医期间,他吃了好几种抗抑郁药,并在慢慢康复的过程中逐步减少服药量,有意识地进行健身、保持忙碌,常去探索一些自己不懂的领域。

现在他是一个演说家,也是媒体评论员,生活得很充实。而且他开始参加精神健康运动,帮助同样受困扰的人们,并改变更多人对精神疾病的态度。 我战胜了抑郁症

洛拉·因曼

Lora Inman,从患者到精神健康运动倡导者

抑郁症类型:

重度抑郁症(忧郁型抑郁、严重的产后抑郁、发生过激越性抑郁)及双相Ⅱ型障碍

病情概述:

洛拉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她跟着狂热宗教信徒的母亲一起长大,后来母亲再婚。

洛拉的母亲认为人不会生病,以至于洛拉在17岁结婚的时候第一次去看医生,发现肚子里长了一个17斤重的卵巢囊肿,而其母亲仍然反对手术。

洛拉认为她从未在这个家庭里得到过爱,于是她为了摆脱母亲的掌控而选择在17岁时就结婚,但她的第一段婚姻却充满了虐待,她在21岁离了婚;

而在第二段婚姻中,洛拉生下了儿子林达,并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这时她才第一次被诊断出抑郁症。

由于丈夫淡漠的家庭观念,洛拉再次离婚,而后的日子里,抑郁症也一直折磨着她。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她在抑郁状态下往往也能坚持工作。

康复之路:

在被诊断为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后,她就开始服用药物并对自己的病症进行深入研究。

儿子林达成为洛拉的精神支柱,而且尽管她不赞同母亲那样极端的信仰模式,她仍然感受到自己对上帝的忠诚与信仰给了她坚持生活的勇气。

洛拉积极寻求治疗,她尝试了包括电休克疗法在内的29种不同治疗方法,但一些错误的治疗还使得她出现了轻度躁狂症状。

洛拉总结说“对于一个患者来说,遇到一位能够让她相信自己会好起来的医生——即使事实并非如此——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她逐渐康复后,她又参加了一些互助小组,这让她受益匪浅。

洛拉后来又有了已经持续18年的第四次婚姻,丈夫对她非常支持,为她的抑郁症也付出了许多努力。

这也令洛拉认为让抑郁症患者的配偶或亲人了解这种疾病,对于病人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支持。 我战胜了抑郁症

鲍勃·布尔斯汀

Bob Boorstin,谷歌公共政策主管

抑郁症类型:

躁郁症(双相Ⅰ型障碍)

病情概述:

布尔斯汀出生优渥,但他的父亲在他9岁时突然死亡,打那时起,他就将自己定位为“家庭顶梁柱”,为了保护母亲,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的青春期叛逆,而且自童年就出现的完美主义倾向令他累积了许多压力。

在他供职《纽约时报》期间,一项采写一篇“挑战者号”爆炸事件中遇难的宇航员家属的任务出现于他已深处抑郁状态之时,那位宇航员的故去正如他那突然过世的父亲一般,当他勉强交稿后,就突然病发了。

其后与女友的分手导致他第一次躁狂症发作,被送到精神病医院,确诊为躁郁症,而后开始了积极的治疗。

康复之路:

布尔斯汀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温暖、随和豁达而愿意努力付出爱的继父,这使他拥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家庭后盾。

他在接受治疗时,一直对周围人坦承他的病情,并赋予家人及助理联系他心理医生的权利——这也是他推荐给所有人的方法。

此外,正确计量地使用正确药物、参加互助小组的交流、适度休息与度假、保持锻炼身体是他抗抑郁的有效方法。

而且他还有一个秘诀:努力监测自己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当他意识到抑郁或躁狂将要发作时,就能产生警觉。 我战胜了抑郁症

克利夫·里奇

Clifford Ricci,曾排名美国第一的网球选手

抑郁症类型:

忧郁型抑郁及双相Ⅱ型障碍

病情概述:

克利夫的外祖父曾患有抑郁症,而且使用酗酒的方式进行自我治疗,他的母亲也有一点类似。

在他12岁时就立志成为排名第一的网球选手,他的完美主义倾向在他往后的职业生涯中一次次唤醒他的焦虑。

而他一直奉行的“永不言败”的运动员精神一次次帮助他扛过了抑郁发作,但他的自我克服(强大的意志力、饮酒及服用安定)也阻碍了他及时寻求帮助。

康复之路:

出生于网球世家的克利夫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他的父亲担任他的教练,与他一直保持值得信赖的交流与沟通。

克利夫的妻子米奇在他病症最为严重,也是最脆弱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他,这些至亲家人为克利夫病情的好转与稳定提供了温床。

克利夫作为一位顶尖运动员的强大意志力与他一直秉持的“永不言败”的精神为他战胜抑郁症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在母亲的建议下,戒除了酒精与烟草,并最终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找到了非常适合自己的药物,开启了心理治疗,保持阅读与记日记的习惯,坚持把感恩当做武器来与抑郁抗衡。

他也通过演讲分享自己与病魔抗争的经验与体会,而人们的反馈也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来恢复、治愈自己。 我战胜了抑郁症

詹妮弗·莫耶

Jennifer Hentz Moyer,走出产后精神病及抑郁症的楷模

抑郁症类型:

产后抑郁症及产后精神病(双相障碍产后发病)

病情概述:

詹妮弗4岁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独自将她抚养长大。她在21岁与迈克结婚,在他们儿子出生前,詹妮弗有过一次流产,她有强烈的负罪感。

当再次怀孕生下儿子后,她对于独自照顾孩子的无助将她压垮,但仅被诊断为产后抑郁。

当她儿子在她儿子4岁时,她又再次发作,她换了医生,开始自学,最终她才明确她的确切病症应为双相障碍产后发作。

康复之路:

詹妮弗的康复之路,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来自家庭的支持与帮助。

她的母亲一直努力照顾着孩子们,而詹妮弗的两个哥哥与五个姐姐一直保护着她。她离家出走的父亲,也在她9岁时取得联系,并每年见面一次。

她的丈夫也给她带来了强烈的安全感。这对于她战胜抑郁症意义重大。

同时坚定的信仰也帮助她变得强大,她认为这一切的发生,也许是上帝令她领悟助人的能力往往来自于磨难,她因自己的疾病而变得更为善解人意且具备了帮助他人的能力。 我战胜了抑郁症

格雷格·蒙哥马利

Greg Montgomery,美前国家橄榄球联盟球员

抑郁症类型:

躁郁症(双相Ⅰ型障碍)

病情概述:

格雷格从小爱好各类体育运动,好胜异常,但不幸因背部受伤只能参加不需要身体接触的项目。

从大学毕业到职业赛场上,他开始感到压力,为自己的表现而焦虑,刚开始他的纾解的方式是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努力克服过去。

但其后为了缓解赛季带来的压力与身体上开始出现的疼痛,格雷格开始服用止痛药、通宵达旦地参加派对、几乎不睡觉,但这使得他出现了躁狂症状,表现严重。

自此他才开始求助并就医,被精神病医生诊断为双相障碍,但在治疗期间因为身体受伤,他被球队开除了。此后,当他的双相障碍发作时,他就用酒精及毒品麻醉自己,这也直接导致他进入了康复中心。

康复之路:

格雷格在康复中心得到了真正有益的帮助,他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了,并找到很多自己应该努力去做的事。

他完全戒了酒精和毒品,同时认真地参加了“十二步骤”项目。家人也非常支持他的行动,他的父亲甚至也同期戒了酒。格雷格同时也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担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踢球手教练。

另一方面,格雷格也与一位朋友一起从事抵押业务,并从中感觉到工作的乐趣。病情稍稳定后,格雷格开始主动研究自己服用的药物,他开始注意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并保证每天锻炼身体。

与此同时,他还用大量时间进行祈祷和冥想、学习正念、阅读书籍,从中了解了许多与他有相似经历的人,并意识到帮助其他同样深受抑郁症及双相障碍困扰的人能给他带来满足感。 我战胜了抑郁症

格雷姆·考恩

Graeme Cowan,本书的作者

抑郁症类型:

重度忧郁型抑郁症

病情概述:

格雷姆·考恩所罹患属于重度忧郁型抑郁症,在与病魔斗争的5年中,他失去了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所担任的联合常务董事的职位、经历了被社会孤立的伤痛、结束了一段长达20年的婚姻,那时他不得不回到父母身边居住,无法与自己的孩子定期联系,他陷入了绝望。

他尝试了23种不同的药物治疗、忍受了20多次电休克疗法并尝试了经颅磁疗法,同时也采用了一些心理疗法使得症状有所减缓。

但最严重的抑郁症爆发了,他担心自己的智力将永久地丧失了,活力降到了最低点,彻头彻尾地自卑,而这一切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

康复之路:

在这阶段,格雷姆已近乎无法自理,他的父母收留了他,给予他无条件爱与帮助,这是他能熬过最痛苦时段的重要原因。

格雷姆一直坚持不断地在寻求康复手段,在最严重的抑郁爆发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康复之路——他想要聆听那些曾同样经受抑郁症折磨的人们是如何在一片黑暗中走出来的。

在团体项目中他与其他心境障碍者互动,这令他的感觉开始好转。

后来他开始了一段亲密关系,并逐渐恢复信心,保持运动与健康饮食,并找回了自己多年的朋友,再次进入职场并找到成就感。

当他的情况越来越好,他发现曾经历的苦难,也能赋予人生更深刻的意义——帮助他人,并为精神健康运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此他列出一张康复原因代码表格,供其他患者参考: 我战胜了抑郁症

三、 战胜抑郁症的有效疗法及康复计划架构

——来自 4,064名心境障碍患者的经验

作者对大量抑郁症康复者进行采访,请他们评定每一种疗法对自己的疗效,最终得出了如下调查表格。包含了每一种疗法被评定为“非常有效”和“中等有效”的百分比。在完成调查的4,064人中,其中79.5%来自美国,70.4%是女性。表格详情如下 我战胜了抑郁症

从上表中,格雷姆总结出五大主题

情感支持或同情、心理治疗、养生之道、有意义的工作、处方药。

结合这些数据的支持与自身经历,格雷姆得出了一个康复计划:

① 制订有效的康复计划——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CARE方案,即:

C (compassion):寻找同情与情感支持

A (accessing):接触精神健康领域的优秀专家

R (revitalizing):寻找带来新生的工作

E (exercising):日常锻炼

② 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评估方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测评当下状态的方法用来不时地了解自己的状况,追踪自己进步的状态。

③ 建立一个情感支持系统——值得信任的医生;亲人(例如配偶、伴侣、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互助小组成员;同事和员工帮助计划成员,这些人能帮助你在最黑暗的阶段顺利过关。

④ 寻求正确的诊疗——一定要寻找到精神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务求确诊。作者建议在就医时,最好由一位亲友陪同,作为你与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并且可以帮助你做一些辅助的记录与补充。

⑤ 寻找一份给你带来新生的工作。

⑥ 日常锻炼——研究显示20分钟轻快的散步或与之运动量相当的锻炼,会使得心境得到显著改善。

⑦ 开始行动——以一周为单位做好计划,设立适度可行的进步目标,并为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而庆祝,与此同时也为自己安排一些娱乐活动。 我战胜了抑郁症

结 语

无论你此时已与抑郁症交战,或此生与它绝缘,现在我们终于对抑郁症有所了解,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种需要治疗,并且可以治愈的疾病,我们无需讳疾忌医,也无需谈虎变色!

而且我们也知道了除了药物之外,亲人的关爱尤为重要,倘使力所能及,我们何不给抑郁症症患者多一个的微笑呢?

愿我们都能迎来充满爱与阳光、快乐与幸福的人生!

相关内容

若未声明原创,则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对于分享的信息,请务必谨慎参考。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如果有帮助到您,请给我们点赞鼓励